二、人职匹配:组织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功能及其内容 研究者一般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团体的独特、持久、显著而令人难忘的特征,是理解组织行为的关键,既异常稳固又不断发展变化,更多地着眼于组织发展,这也是以往组织文化研究的重点。如果换一个视角,从组织成员或未来的组织成员出发,我们会发现,组织文化研究有利于推动实现人职合理匹配,能帮助自觉研究组织文化的个体更有效地选择、融入和引领组织文化,更理想地就业和发展。组织文化是毕业生职业生涯即将展开的背景和工作情景,个体生涯发展与其理解和有效运用组织文化知识的能力息息相关。无论是职业生涯初期的规划设想、求职应聘,还是后续的岗位适应、长远发展,与组织文化相关的知识能力都对毕业生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组织文化研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人职合理匹配方面至少具有三重功能。 一是导向功能。在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点的选择上,不同的组织文化侧重点不同,对求职者具有导向作用,是求职者发展职业能力的“方向盘”。求职者在知晓组织文化要求后,必然会根据其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能力素质。组织文化教育对求职者的职业选择也具有导向功能,包括组织文化在内的社会环境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我们能通过组织文化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及职业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选择到社会最需要、最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单位和岗位砥砺品格、积累经验和建功立业。 二是激励功能。组织文化研究能为未来的求职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发展自身职业能力、做好职业准备、勇敢求职以及谋求不断发展的“动力源”。组织文化主要是回答有关组织的为何而有、如何生存、作用何在等基本问题,是团结组织成员、激励其完成共同使命、激发其创造力和能量的核心因素。大学生接触、了解用人单位组织文化的时间越早,越能激起其提高就业能力的主观能动性;对就业行业、单位的组织文化理解越深刻,就业准备越充分,职业发展空间越广大。 三是筛选功能。组织文化研究能提供一把很好的“筛子”。它能帮助求职者筛选和找到拥有适合求职者的组织文化的工作单位;它还能把组织中表现平平者与优秀者区别开来。寻找工作时求职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对目标单位的组织文化有准确、清晰的理解。组织希望其新成员能及时接纳、适应组织的文化,并能按照组织文化的约定俗成行事。在未来,对组织的领导更多的是对组织文化的引领。最优秀的新员工往往就是那些态度积极、与同事和谐相处、对组织文化有一定了解并快速适应的成员。 大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和了解组织文化,有助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组织文化研究涉及管理、社会、文化等诸多学科,内容繁多。出于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的目的,大学生应着重研究组织文化的下述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组织文化的内涵、特点、类型及其发展趋势。作为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作者对组织的合理期待越来越可能从单一的经济待遇向不断的培训以使他们更有生产效率、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转变,工作安全感已经从对工作或就业的安全感转移到对可就业能力的安全感上,工作者努力发展技能和能力,组织愿意在市场上为此支付费用。铁饭碗已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在什么地方都有饭吃。大学生在学习了解组织文化常识的基础上,应切实研究和把握组织文化的这种变化趋势。 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文化的方法。不同的组织文化就是不同的工作环境,适合不同的人格类型。霍兰德(Holland)认为,有六种职业人格同六种工作环境相对应: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4]。各个环境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适宜不同的组织文化;通过判断是否选择了适合个体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可以预测个体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及其成就。这种分类为我们实现人职合理匹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工作环境分析框架。组织文化教育应利用相关人格类型测评,帮助被指导者学习和掌握相关方法,选择适合自己价值观、兴趣和技能的组织文化。 三是了解和适应组织文化的途径与方法。组织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现象,既无处不在,又难觅踪影,观察、把握、融入和引领组织文化均有特定的途径和方法,得法则事半功倍。人们可以通过组织及其成员的常规行为、规范、主导价值观、情感或氛围等来观察和了解组织文化。大学生应通过系统地组织文化学习研究,掌握正确对待工作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区别以及时间管理、印象管理、同事关系管理等组织文化融入方法与技能。 三、加强组织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 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固而强有力的环境,没有相对稳固的组织文化,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设想的;同样,不能及时了解和融入组织文化的毕业生,要实现加盟并获得发展,也是不可设想的。加强组织文化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要明确组织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应有位置。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总是与一定的职业、行业相联系,高校毕业生将走进具体的工作组织,组织文化教育是毕业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化、过渡的桥梁和纽带,只有自觉而系统地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认同组织文化,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单位,融入社会。缺乏组织文化教育的高等教育是残缺不全的高等教育,缺乏组织文化教育的就业指导,容易误入一种浅层次的技能训练。加强组织文化教育,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顺利就业的内在需要。当前高校落实组织文化教育有三条途径:一是在专业教育中开展组织文化教育,既有利于牢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其专业学习热情,也有利于组织文化教育的深入、系统开展,提高组织文化教育的实效性,能通过专业课教师将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相关组织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培养。二是开设专门的组织文化研究课程,引导大学生自觉而系统地学习研究组织文化相关内容。大多数高校这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最现实可行的办法是第三条途径,即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增加组织文化研究相关内容并组织实施。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高校统筹上述三条途径,创造条件让组织文化研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学生在学习研究中了解、选择、融入和引领组织文化,实现职业理想。 二要注重组织文化体验实践教学。充分发挥职业实训、教学实习和就业见习在就业指导教学及组织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实现实践教学与就业指导、组织文化研究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增强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组织文化体验与融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走进相关单位,深入内部实地感受组织文化氛围,提早体验一回“单位人”,推动实现就业指导与组织文化研究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5];实施角色扮演策略,注重组织文化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就业、模拟就业、学会就业,赢得职业发展;还可组织系列生涯人物访谈,通过与典型生涯人物沟通、交流获得组织文化信息,引导学生积累间接的职业生涯经验。 |